Wu Zhuoliu Archive

「靠周詳的觀察,冷靜的分析,深刻的體會,憑一枝熱血奔騰的筆而解剖出來展示在讀者面前的社會病態的縮影。」
--鍾肇政論吳濁流

小傳/Biography


    吳濁流,本名吳建田,新竹縣新埔鎮人。出生於日本明治三十三年(1900年),卒於民國六十五年(1976年),享年七十七歲。

    吳濁流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師範學校,是日人治台後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,以教導台人子弟為職業,在彼時的社會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。然而在教育界的發展不順遂,常與長官發生衝突,故於四十歲時離開這個工作。他從事教職所感受到的「身為台灣人悲哀」,一直讓他難以釋懷,其後謀職、任事屢遭困厄,讓他始終對現實不滿,這些蓄積的憤懣感,成為創作的主要動力。其一生作品大概可分為三類,其一為傳統漢詩,其二為自傳體作品,其三為現實社會的批判。

    吳濁流傳統漢詩的素養,來自當時風行的擊缽吟社。他參加過苗栗的栗社,新竹的大新吟社,頗受薰陶。他一生所作詩歌兩千餘首,在內容上除了詩社集會的命題之作,大都以記事、抒懷為主。詩作用字淺白,意旨顯豁易懂。第二部分為自傳體作品,這部分包括〈水月〉、《亞細亞的孤兒》、《無花果》、《台灣連翹》等長、短篇作品,在創作中最為大宗,許多作品都可看到作者身影。第三部分則為〈陳大人〉、〈波茲坦科長〉、〈銅臭〉、〈狡猿〉等,吳濁流以說故事的方式,犀利的筆法,對社會怪現象以及可笑可鄙的人物,加以強烈的諷刺。此外他所創辦的《台灣文藝》,在提供創作園地與培植文學後進上,貢獻良多,影響深遠。

    吳濁流作品可貴之處,在於揭露台灣知識者在改朝換代前後的困境,陳述台灣人的屈辱與悲情,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與歷史價值。因為他的敢於發聲,不屈不撓,鍾肇政稱他為「鐵血詩人」,林海音讚譽他為「鐵和血和淚鑄成」 的文人。

(王幼華教授撰,201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