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u Zhuoliu Archive

「靠周詳的觀察,冷靜的分析,深刻的體會,憑一枝熱血奔騰的筆而解剖出來展示在讀者面前的社會病態的縮影。」
--鍾肇政論吳濁流

研究/Research:臺灣期刊

(以出版時間順序排列,由遠至近/In chronological order)

1965年1月,兩峰,〈評「瘡疤集」〉《台灣文藝》第六期,一九六五年一月。
1966年7月,葉石濤,〈臺灣作家論—吳濁流論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一二期,一九六六年七月。
1969年4月,子敏,〈由「亞細亞的孤兒」談吳濁流的精神 《台灣文藝》〉第二十三期,一九六九年四月。
1969年10月,葉石濤,〈由「無花果」談起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三十期,一九六九年十月。
1970年4月,竹內照夫作,鍾肇政譯:〈吳濁流的漢詩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三十七期,一九七O年四月。
1973年10月,尾崎秀樹,〈吳濁流的文學〉《台灣文藝》第四一期,一九七三年十月。
1975年2月,張良澤,〈吳濁流的社會意識—就其描寫台灣光復以後的小說探討〉(上) 《中外文學》第三卷第九期,一九七五年二月。
1975年3月,張良澤,〈吳濁流的社會意識—就其描寫台灣光復以後的小說探討〉(下) 《中外文學》第三卷第十期,一九七五年三月。
1976年10月,鍾肇政,〈以殖民地文學眼光看吳濁流文學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五三期,一九七六年十月。
1976年11月,松竹,〈吳濁流作品論〉《出版家》第五二期,一九七六年十一月。
1976年12月,老漢,〈吳濁流的報導文學〉《夏潮》第九期,一九七六年十二月。
1976年12月,林外,〈吳濁流先生的漢詩〉《笠》詩刊第七六期,一九七六年十二月。
1978年3月,林釗誠,〈論胡太明的悲涼世界─試析「亞細亞的孤兒」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五八期,一九七八年三月。
1978年3月,黃金清,〈吳濁流的自由詩觀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五八期,一九七八年三月,頁191~200。
1978年3月,陳映真,〈試評亞細亞的孤兒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五八期,一九七八年三月。
1984年2月,龍瑛宗,〈論吳濁流的「亞洲孤兒」〉《文學界》第九期,一九八四年二月。
1984年5月,宋冬陽,〈朝向許願中的黎明──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「中國經驗」〉《文學界》第10 期(高雄:文學界雜誌社)。
1985年2月,黃娟,〈再讀「亞細亞的孤兒」〉《文學界》第13期,(高雄:文學界雜誌社)。
1985年9月,戴國煇,〈如何克服殖民地傷痕—我所認識的吳濁流先生〉《中國論壇》第二十卷十一期,一九八五年九月。
1985年9月,李獻璋編,《王詩琅先生信札集─其所反映的光復初期生活》,《臺灣風物》第三十五卷第三期(台北:臺灣風物雜誌社)。
1985年12月,黃得時,〈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──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〉《文訊》第21期(台北市:文訊月刊雜誌社)。
1985年12月,梁華璜,〈「善鄰會設立計畫書」─台灣總督府之南侵計畫〉,《臺灣風物》第三十四卷第四期(台北市:臺灣風物雜誌社)。
1986年9月,彭瑞金〈從《無花果》論吳濁流的孤兒意識〉《台灣文化季刊》第二期,一九八六年九月。
1989年7月15日,林衡哲,〈從吳濁流的文學作品看二二八事件〉,收於陳芳明主編,《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:台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》(台北市:前衛出版社)。
1990年2月,彭瑞金,〈戰後台灣新文學運動的路標─《亞細亞的孤兒》〉《台灣春秋》第二卷第四期,一九九O年二月。
1990年7月,彭瑞金,〈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〉,《現代學術研究專刊三》,一九九O年七月。
1991年7月,彭瑞金,〈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〉《現代學術,陳玉玲,〈《台灣文藝》研究〉,《台灣文學觀察雜誌》第三期,一九九一年一月。
1991年10月,陳玉玲,〈孤兒的傷痕―吳濁流的臺灣悲情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一五九期,一九九一年十月。
1991年12月,鍾肇政,〈硬頸文學家—吳濁流〉《客家雜誌》第二一期,一九九一年十二月。
1993年7月,林瑞明〈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〉《文學台灣》第七期,一九九三年七月。
1994年6月,鍾肇政,〈吳濁流精神不死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一四三期,一九九四年六月,卷頭語。
1994年6月,葉石濤,〈認同的危機─亞細亞孤兒的啟示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一四三期,一九九四年六月。
1994年3月,林柏燕,〈吳濁流的大陸經驗〉,封德屏主編,《鄉土與文學─「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」實錄》(台北市:文訊雜誌社)。
1996年6月,林慶彰,〈當代文學禁書研究〉,封德屏主編,《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(三)台灣文學出版》(台北市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、文訊雜誌社編印)。
1997年4月,藍建春,〈胡太明的祖國經驗──《亞細亞的孤兒》中的國族想像、瓦解與再擬構〉《水筆仔:台灣文學研究通訊》第二期(新竹: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)。
1997年10月,簡義明,〈吳濁流研究現況評介與反思—以臺灣的研究成果為分析場域〉《台灣文藝》第一五九期,一九九七年十月。
1998年9月,河原林直人著,鍾淑敏譯,〈關於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之檔案〉,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》26期。
2000年3月,陳昭瑛,〈吳濁流《亞細亞的孤兒》中的儒學思想〉,陳昭瑛,《臺灣儒學:起源、發展與轉化》(台北市:正中書局,初版)。
2000年4月,李郁蕙,〈呉濁流『アジアの孤児』論─その地政学的配置とジェンダ─〉,《日本台湾学会報》第二号(東京都:日本台湾学会)。
2000年7月,廖炳惠,〈旅行與異樣現代性:試探吳濁流的《南京雜感》〉《中外文學》第29卷2期。
2000年12月,盧彥杰,〈台灣人的孤兒性格──從吳濁流的小說人物談起〉《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》,新竹縣:新竹縣文化局,二OOO年十二月。
2000年12月,黃美娥,〈鐵血與鐵血之外:閱讀「詩人吳濁流」〉收入於林柏燕主編《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》,新竹:竹縣文化局,二OOO年十二月。
2001年4月,吳叡人,〈意志之碑──為二二八事件五十四週年而寫〉《聯合文學》第十七卷第六期(台北市:聯合文學雜誌社)。
2004年2月,劉孝春,〈試論《亞細亞的孤兒》〉,洪宜勇主編,夏潮聯合會、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,《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台北市;海峽學術出版社)。
2004年12月,洪英雪,〈論二二八小說的對話性〉《第二屆苗栗縣文學‧燿日明月‧研討會論文集》(苗栗:苗栗縣文化局)。
2005年7月,趙夢雲,〈「中日文化協會」に関する初歩的な考察──上海分会を中心に〉《植民地文化研究:資料と分析(第4号)》。
2006年7月,歐宗智,〈吳濁流身分認同的心靈轉折──合讀《無花果》與《台灣連翹》〉,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6卷第3期。
2006年10月,洪英雪,〈一個歷史,各自解讀──二二八小說及其相關作品選集的多元論述〉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三期(台南市: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)。
2006年,吳叡人,〈他人之顏:民族國家對峙結構中的「皇民文學」與「原鄉文藝」〉,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企畫編輯,《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台南市:國立台灣文學館)。
2007年6月,河原功,〈吳濁流《胡志明》研究〉《台灣文學學報》第十期(台北市: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、秀威科技出版)。
2007年9月,張惠珍,〈紀實與虛構:吳濁流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〉《台北大學中文學報》第3期。
2007年12月,王學新,〈南進政策下的籍民教育(1895~1937)〉《國史館學術集刊》第十四期。
2007年,陳室如,〈日治時期台人大陸遊記之認同困境:以連橫《大陸遊記》與吳濁流《南京雜感》為例〉《人文研究學報》第41卷第1期(台南:國立臺南大學)。
2007年,陳芳明,〈吳濁流的自傳體書寫與大河小說的企圖〉,陳芳明《左翼台灣─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》(台北市:麥田出版社)。
2008年10月,彭瑞金,〈解讀《亞細亞的孤兒》〉,《文學台灣》第68期(高雄市:文學台灣雜誌社)。
2010年3月,豊田周子,〈『胡志明』から『アジヤの孤児』へ~~その改編をめぐって〉,《東洋文化研究》12号(東京: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)。
2011年3月20日,崔末順,〈日據末期小說的「發展型」敘事及人物「新生」意義〉,宣讀於「台韓青年學者工作坊──日本帝國文學與文化領域的重層移動」,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舉辦。
2011年3月,張恆豪,〈從高音獨唱到多元交響~~吳濁流研究綜述〉《文訊》第三十卷第五期(台北市:文訊雜誌社)。
2011年3月,王幼華,〈面具在說話—政權變動下的吳濁流〉《蚌病成珠—古今作家論》,(台北市﹕大安出版社)。
2011年4月,戴國煇著,林彩美譯,〈吳濁流的世界〉,封德屏主編,《戴國煇全集15【人物與歷史卷】》(台北市:文訊雜誌社)。
2011年4月,戴國煇,〈我與吳濁流的交誼和他的墨寶〉,封德屏主編,《戴國煇全集18【採訪與對談卷一】》(台北市:文訊雜誌社)。
2011年4月,楊國鑫,〈吳濁流與龍瑛宗小説中的山歌〉《新竹文獻》第四十四期。
2011年10月,錢鴻鈞,〈吳濁流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形象與客家民性~~兼論〈路迢迢〉的伊底帕斯情結〉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十一卷第四期。
2012年7月,邱家宜,〈戰後初期臺灣報人群體的多重「感知結構」〉《新聞學研究》,第一百一十二期。
2012年9月,吳載長,〈吳濁流家族發展史略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9月,黎錦昌,〈吳濁流文學在校園傳揚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9月,劉敏燿、顏宏仰,〈吳濁流故居的修復歷程與展望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9月,吳載堯,〈吳濁流故居修建沿革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9月,吳杏村,〈我的文學家祖父吳濁流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9月,羅紹麒,〈漫談吳濁流漢詩意境與詩曲創作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9月,何明星,〈在馬武督與文學大師吳濁流相遇〉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一期。
2012年10月,錢鴻鈞,〈《亞細亞的孤兒》之神話原型研究〉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十二卷第四期。
2012年12月,許嘉峻,〈從文學作品談臺北師範校史研究與教學:以吳濁流的作品「無花果」為例〉《國民教育》第五十三卷第二期。
2013年3月,林柏燕,〈蠹魚之瞳與海蜇之夢~~談龍瑛宗與吳濁流〉,《新竹文獻》第五十二期。
2013年6月,邱家宜,〈失落的世代:以吳濁流為例看戰後初期的臺灣本土報人〉《中華傳播學刊摘要》第二十三期。
2013年7月,蔡建鑫,〈At the Crossroads: Orphan of Asia, Postloyalism, and Sinophone Studies〉《中山人文學報》第三十五期。
2014年6月,林淑慧,〈歷史創傷與行旅記憶:吳濁流作品的戰亂敘事〉《臺灣文獻》第六十五卷第二期。